•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中心概况
    新闻中心
    质量定制
    项目合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标研动态 >

    高原农牧业“供应链+产业链”高标准重构与高质量发展

    ——访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标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谭晓东

    作者: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0-09-23
    来源:青海日报客户端
    阅读量:

    青海日报客户端记者 殷之皓 摄

           青海是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具有地处高原、日照充沛、气候冷凉干燥、病虫害少、种质优良等比较优势,为打造生态有机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的大背景下,9月19日,记者就高原农牧业相关问题专访了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标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谭晓东。

      记者:您提出要因地制宜看青海“高原农牧业”特点。在您看来,青海“高原农牧业”特在何处?

      谭晓东:受降雨量和海拔、气温影响,特色农畜产品以畜牧业和耐旱耐寒产品居多。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相比,这里的农产品品质好,但是相对产量低,农事管理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受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农畜产品相似性冲击,品质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记者:这种情况下,您觉得青海的“新农业态”之路应该怎么走?

      谭晓东:根据青海农业多年发展的症结,我认为青海农业缺少一套适合自己特色的农产品体系标准。结合我对四个高原地域、气候以及农产品的优劣性分析,我认为在青海单独建立一套“高原寒地功能性农品”特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这套特标体系包括“制订体系”和“应用体系”,我们可以将二者比喻为“舟木”与“海洋”的关系。要先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反推“舟木”怎么去做,而“舟木”除了内部有完备的逻辑关系之外,还要充分地支撑“海洋”,两者之间是相得益彰的。

      在建设“制订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高原寒地农畜产品特点和特色,用一些合适的测试流程或方法进行检测,将其定义出来,用量化的东西来构建这套标准体系。比如牦牛、藏羊、生鲜乳,或者青稞、枸杞、藜麦等。既包含农事管理,还要包含添加物,这些都要写到标准中去。

      此外,还要关注国家的法律、政策。对现有农产品进行国标、行标的比对,找出通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不具备的东西,突出高原农业特标的优势。这套标准可以解决农事管理、农畜产品深加工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应用到产品的检验检测认证中,比如说进行高原农畜产品特标认证。这样一来就可以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地的农畜产品区别开来,体现出青藏高原特色,那就是高原、寒地、功能性。

      “制订体系”建立起来后,可应用于提质、稳量、树品牌的三个方面,促进青海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记者:能否请您谈谈青海农业今后的发展?

      谭晓东:在我看来,不以市场精准定位和分析,提出农产品品质标准要求,机械、盲目地从通用农事管理标准去找市场,如同盲人摸象。中高端农畜产品,不分析区域差异化发展,就是最安静的风险。不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种群特色和农事管理特色,并高标准导入农畜产品深加工和精细化加工,将无法形成有效、稳定的品质供给和价值升值,进而缺乏形成区域品牌根基。所以,要以“供应链+产业链”打造“青藏特品”定制市场。

      之所以供应链在前,是因为它连接的是市场,产业链连接的是种植养殖管理和精加工。未来农牧业,特别是特色农牧业、功能性农牧业,一定要以市场的细分和精准分析定位来倒推种植养殖和精细加工的方向、特点和内容,而不是像传统模式那样种什么就卖什么。以市场的需求精准分析、反推定位,决定我们的产业链应该干什么。

      以青海的牦牛来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粗放式养殖,生产周期过长,管理比较困难,出栏率比较集中。我们要以质量打造品质,以品质打造品牌,进而实现“定制化”。从定制方向来看,比如说可以将体育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等作为新农畜市场业态发展方向。

    记者:咸文静